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曹禺(1910-1996)
中国戏剧界的天才,擅长悲剧的剧作大师,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清华大学才子曹禺在23岁时,就写出了“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此后,他所创作的话剧《日出》、《原野》、《北京人》、《家》、《明朗的天》、《胆剑篇》等相继问世,为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那些内涵深刻的剧作,不仅成为迄今中国话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话剧史中值得反复研究的丰富艺术宝藏。他长期担任院长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则成为中国当代舞台最具艺术创作实力、最能体现话剧成就的艺术团体。
《雷雨》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杰出地位。
曹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童年时,父亲常常告诫他,不要忘记自己是“窭人之子”。他自幼天资聪慧,但性格孤僻,并且是个小戏迷,觉得戏剧是“一个美妙迷人的东西”。1922年,他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崭露表演才华。
1928年,他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前夕,他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一鸣惊人。《雷雨》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杰出地位。沈从文说过:“一个垂死的阶级的文明往往就像熟透的深秋,参天大树上每一片叶子飘零着,腐烂着,带着人类的心智一同消沉,可是,能够流传百世的文学巨著往往也在此时诞生。远看《红楼梦》,近看《雷雨》,莫不如此。”继之,他创作了《日出》(1935)和《原野》(1937),同《雷雨》一起,被称为三部曲,他的剧作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
抗战伊始,他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全民奋起的热潮之中。他同宋之的合作创作了《全民总动员》(后称为《黑字二十八》),继之,抱病创作了抗战戏剧《蜕变》,被洪深列为抗战十大名剧之一。而他创作的《北京人》,被史学家认定是他的创作高峰之作。这是一个描写“家庭琐事”的剧本,却寓意深沉,在鲜明、生动的形象里,流露着对几千年来封建“礼教文明”的彻底否定。
由他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被誉为小说改编话剧的范例。他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和朱丽叶》。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艺院长、中国剧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等职。创作的话剧作品有《明朗的天》、《胆剑篇》和《王昭君》等。
在历经人生沧桑而垂垂老矣的1991年,他写下一篇题为《雪松》的散文小品,表示莎士比亚笔下的精灵中,以爱丽儿最可爱,最像人。爱丽儿为主人效忠,施展百般千般的能耐,待功德圆满,她向主人要求实现以前立下的诺言———恢复她原来的自己。这与孙悟空大不一样,当他修成了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后,就慈眉善目地坐在那里,不再想原来的猴身。晚年的曹禺却没能写完这个他一直想写的孙悟空的悲剧,于1996年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
剧评家童道明认为,曹禺之所以是最伟大的中国话剧经典作家,是因为他的剧作能与时代一起前进,具有通过现代解读获得时代精神和永恒价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