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赛程_世界杯多少年一次 - fybstd.com


1. 引言

《左传·隐公元年》记录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古文观止》选为首篇,取《春秋》之记为题,名曰“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与共叔段谋王位,行迹败露,郑庄公置姜氏于城颖,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然此事社会影响恶劣,故而庄公安排的一场公关性质的行为艺术——母子掘地相见而各自赋诗:“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氏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此句真义何为?历代训诂资料均粗略释之。主流观点多从杜预注:“融融,和乐也”;“洩洩,舒散也。”今之学者认为“洩洩”同“泄泄”是“众多”的意思,而“融融”并非旧说和乐义,而是“长久”义(房振三 [1] )。先生的考据扎实,参考了古注,并引经据典以证明之。然如此新解,却使诗缺其义,文散性灵。《左传》之于叙事,善引《诗》以阐理、通情、明义,“造篇”之需也自然“附庸风雅”。

2. “其乐融融”考

“融”字从鬲,虫省声。左“鬲”表形,为烹饪器,《说文》认为本义是炊气上出。目前可归纳的功能主要有:用作鬼神、族徽名;表示“大明”义;表示“长”义;表示“和乐”义。

“融”最早见于商代晚期金文,写如“”(融簋),楚简中多次出现写如“”(包山楚简2.217)。根据《金文字典》《包山楚简》等整理,“融”字在金文中多用于族徽名,楚简中多用为人名或鬼神名。《国语》:“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耹隧。”“融”即指火神祝融。

先秦早期传世文献中“融”虽多指祝融,但有时也作形容词用,可表示程度高的明亮。《昭公五年》:“明而未融,其当旦乎?”杜预注:“明,朗也。”孔颖达疏:“融是大明,故为朗也(杨伯峻 [2] :1264)。”此句中,“明”是天初亮,“融”天大亮。这一功能由本义引申而来:“炊气上出”因蒸煮之火旺,故以“融”指“火”。如上所述称火神为“祝融”。先秦称东北风为“融风”。如《昭公十八年》:“丙子风梓慎日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杜预注:“东北曰融风。融风,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孔颖达疏:“东北曰融风。《易纬》作调风,俱是东北风。一风有二名。东北,木之始,故融风为木也。木是火之母,火得风而盛,故融为火之始(杨伯峻 [2] :1394)。”所以可以用“融”表示火的特性:明亮、炽热。如《吕氏春秋·览审·分览》:“是故圣王之德,融乎若日之始出,极烛六合,而无所穷屈;昭乎若日之光,变化万物,而无所不行。”即用“融”形容太阳始出之貌。

从毛氏起,诸多学者训“融”为“长”。《大雅·即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毛传:“融,长;朗,明”。郑笺:“天既助女以光明之道,又使之长,有高明之誉而以善名终,是其长也(毛亨、郑玄 [3] :389)。”又《尔雅》:“宋卫荆吴之闲曰融骏者,长大也(郭璞、邢邴 [4] :330)。”《尔雅·释诂》、《方言》均言:“融”义为“长也。”清人按《说文解字》:“融,炊气上出也。炊气上出则必长且高(马瑞辰 [5] :892)。”《国语·周语下》引之曰:“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韦昭注从毛氏:“朗,明也;融,长也。(沈镕、王懋 [6] :98)”今人亦受此古训影响训“融”以“长”义,如《说文解字助读》“融”本为炊气上升之状,引申为消融、融化之义(苏宝荣 [7] :160);《新编说文解字》亦将“长”这一义项列入“融”的词条中(梁东汉、王宁 [8] :139)。

然而,“融”作“长”训上古文献仅《大雅》见一句,“炊气上出”之貌中“长”的形象并不突显,且如此引申有违生活经验,实在牵强。本文认为“昭明有融”可写作《国语》:“显融昭明”的形式。从结构上看是典型的互文见义,“显”与“昭”义同,则“融”和“明”互训。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一句的“融融”应该训为“大明”义。然旧说多从杜预注:“融,和乐也。”“融融”是《诗经》中常见的“重言”,即形容词以重叠的形式表示程度深。如果按照杜氏等人的观点,以形容词“和乐”修饰形容词“乐”的现象是不合常理的。再者,先秦文献中除此处的“融”可训作“和乐”外,再不见第二例。故房先生提出:“融”字当同《大雅·即醉》解释为“长”,义即和乐长久,以副词“长”修饰形容词“乐”看起来确实更为合理。然而,“融”训作“长”亦近乎孤例为证,难为信。且如此解释既忽略了《诗》的表达习惯,也达不到“诗”的艺术水准。故,本文认为“融融”乃是比兴:“兴”于隧外暖阳,“比”姜氏庄公关系回暖。

总之,“融”可从杜预等训为“和乐”之义是由于此诗句以暖阳比和乐之氛围,而成为典故,并不是语言系统中的词义引申。“融”训作“长”乃是毛氏误传,后人从之的缘故。

3. “其乐洩洩”考

“洩”同“泄”“渫”,皆从水。如《集韻》:“渫渫,波連貌。”再如“泄”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义项“泄露”。《庄子·秋水篇》:“尾闾渫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而不虚。”此水漏也;又《禮·月令》:“季春之月,阳气发泄。”此气漏也;《管子·君臣下篇》:“古言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此声漏也。又假借为“歇”,义“发散”,如《庄子·山木》:“运物之泄也。”司马彪注:“泄,发也。”

“渫”字有“减除”义,而“洩”假借之。段玉裁引荀爽言:“渫,去秽浊清洁之意也。按凡言泄漏者即此义之引申。变其字为泄耳(段玉裁 [9] :2254)。”例如《昭公二十年》:“济其不足,以洩其过。”孔颖达注:“减也。”

《左传》和《诗经》中的“泄泄(洩洩)”有“舒散”“鼓翼貌”“多貌”三种观点。《隐公元年》:“姜氏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杜预注:“洩洩,舒散也。与《诗》泄泄同洩。”而《诗经》中共检得“泄泄”三例:《邶风·雄稚》:“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毛传:“飞而鼓其翼泄泄然。”清人注:“泄泄”为“鼓翼貌”(马瑞辰 [5] :125)。然《康熙字典》注:“舒徐貌”。《魏風·十亩之间》:“桑者泄泄兮”。传曰:“泄泄,多人之貌。”清人马瑞辰言:“闲闲、泄泄皆树桑盛多之貌(马瑞辰 [5] :327)。”《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传:泄泄尤沓沓也。清人按:说文:“呭,多言也”竝引此诗。荀子《解蔽》篇:“辨利非以言是,则谓之呭。(马瑞辰 [5] :924)”是泄泄实多言之貌。《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诗集传》:“泄泄,怠缓悦从之貌……沓沓,即泄泄之意(朱熹 [10] :27)。”

今人认为:《左传》中的“洩洩”与《魏風·十亩之间》同义,是“众多”的意思(房振三 [1] )。然而,以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表示“繁盛”“众多”义,是《诗经》中一种常见的写法。《诗经》中的“盛”义重言词凡44例。其实多数单字义与重言义并无关系,有时仅是用韵的需要。故而,《魏風》中的“泄泄”只是形容桑的繁盛,不能说明“洩”字本身有“众多”义。总之,将《左传》中的“洩洩”视为同《诗经》的“众多”义是不妥的。

本文认为,对于“洩洩”的训读应从杜预注:“舒散也。”然而,杜氏的注应是强调“舒”而非强调“散”,“舒”强调流水之“慢”。更准确地说如《康熙字典》词条释义:“洩,舒徐也。”《尚书大传》有例:“不醉而出,是不亲也;醉而不出,是渫宗也。”又《毛诗正义》:“醉仍不出,是渫慢宗子也。”可见,先秦时期“洩”可以表示缓慢的样子。

总而言之,“其乐也洩洩”也是修饰母子和好如初的融洽氛围,形容原本紧张的气氛此时有所缓解。故当从杜预训为“舒散也”或《康熙字典》所言“舒徐也。”原因如下:第一,“洩”从水,可引申出“漏”“减”“舒散”等义,皆与流水貌相关,且《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姜氏是兴于隧中的泉水而作此诗,“洩”之语义定与水相关。第二,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融”有“长”义,毛氏训“融”为“长”可能是误训。《诗经》中多数重言词的单字义与重言词的词义无关,即使《诗经》中“泄泄”表示繁盛义,也不能说明“洩”字本身有“多”义。所以释“洩”为“多”实不合理。第三结合语境。

4. 结语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为“造篇”之诗,诗歌结构正如郑笺云:“大隧之中,中字与融融相顾。融融中心乐而和畅也。大隧之外,外字与洩洩相顾,洩洩,乐意洩而外发也。是就中外二字寓兴。而先中后外,乐满于中而发于外之义也。”是一种交叉的互文结构。但郑氏并没有注意到《左传》中的诗歌,无论是“引古”还是“造篇”,比兴都被无意识地使用。也许在左氏的时代,比兴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固有的表达习惯,或是一种新词义产生的机制。

本文主要讨论了《郑伯克段于鄢》中“融融”“洩洩”两个词的训释问题。认为:“融融”应训为“大明”义,“洩洩”应训为“舒徐貌”,前人的训释并非有误,只是随文所释并非词义。“融融”“洩洩”二词在《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意义与《诗经》中的“融融”“洩洩”意义不同,这一观点与房振三先生不同。像“其乐融融”这类机具创造性的表达,完全有能力赋予“融”一个新的义项。即“和乐”义来源于这个典故。后来“其乐融融”变成了一个汉语的经典熟语,人们无须考究“融融”的意义,自然明白整个词是形容和睦的氛围。“其乐融融”的词汇化是由比兴促成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