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刘邦迅速收了韩信的兵权,把他调离了经营多年的齐国,改封为楚王。就封还不到一年,就有人上书刘邦,告发韩信谋反。
从史料上看,韩信虽然被改封,但衣锦还乡还是很滋润的,兴致勃勃地去找了当年的大恩主漂母,逼他钻裤裆的恶少,还有常去蹭饭的南昌亭长,多多少少都有封赏,而且言谈之间,颇有些志得意满的意思。非要说他谋反,大概也就是两件事——
一是他收留了西楚逃亡将领,也是自己的好友钟离眛;
二是他在封国内下乡巡行,随身出入都带着部队,不过对于常年带兵打仗的武将来说,这着实也算不得什么。
也许还是蒯通说的有道理,韩信“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偏偏在职场上,总有些人有“被迫害妄想症”,看到身边的强人,总感到莫名的威胁,必须要排挤构陷之,然后才能安心。
作为帝王,这种事是宁可信其有、不信其无。
怎么办?
刘邦知道,硬拼打不过这位“战神”,于是采纳了陈平的建议,号称去巡狩云梦泽,要召见韩信,其实是准备逮捕他。韩信感觉味道不对,最初“欲发兵反”,后来才回过神来——不对啊,我又没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怕啥?不就是收留了一个西楚逃将吗,那我给他杀了,把首级给皇帝献上,总可以了吧?
——自始至终,韩信还在以一位贵族的思维来揣摩这件事。也许在他的心里,云梦之会,不就是换了一个形式的“鸿门宴”吗?当年你沛公扼守函谷,封存秦宫库房,明摆着要搞事情,可在鸿门宴上痛陈一番,表个态认个错,不照样被项王放了回来,还给封了汉王吗?现在的我,是真没搞什么事情,去给你献个人头,做个检讨,说开就好了吧……
然而韩信错了,鸿门宴的主持人是项羽而不是刘邦。像韩信、项羽、张良这些贵族后裔,与刘邦、陈平、雍齿、吕后这些从底层挣扎起来的草莽英雄,思维观念截然不同,他们之间,可以共事、难以共情。鸿门宴上,项羽作为贵族的那一丝矜持和底线,在刘邦这里无影无踪。云梦会上,刘邦根本不给韩信解释的机会,一见面就捆绑起来,戴上刑具,押解回了当时的首都洛阳。
因此说,职场之上,要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与他人达成共情,这一定好过用自己的三观妄自揣测他人。为什么马云说,把事情做到,靠男性;把事情做好,靠女性;把事情做妙,要男女一起干?
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共情和交流能力。
韩信是燕王臧荼之后又一个被拿下的异姓诸侯王,但不是最后一个。他实在又是很幸运的,刘邦念及旧情,封了他淮阴侯,留他在首都度过了五年安定的生活——这总比同期的那几位仁兄,彭越被剁成肉酱,英布身首异处,要强得多吧?
况且说,汉初八大异姓王,除了地处偏远国小兵弱的长沙王吴芮,剩下七个早早晚晚,后来全部落马。即使刘邦唯一的嫡女婿,也就是吕后亲生的鲁元公主的丈夫赵王张敖,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因臣僚谋反,莫名其妙也被摘掉王位改封为侯。
大势就是如此。如果稍稍明智一点,韩信真没什么可抱怨的。以他的智商和情商,不可能看不破当时的这种大趋势。同为汉初三杰,张良避世不出;萧何也是不得已通过自污来自保,饶是如此,还没躲过一场牢狱之灾;你韩信凭什么在外边当大王,这么逍遥?这样想想也就平衡了,不是吗?
那么,不怪智商、不怨情商,韩信的悲剧到底根源何在呢?
然而如前所述,韩信的悲剧之源就在于不甘心,非要逆势而动,也就是司马迁所谓的:
天下已集(安定),
乃谋畔逆。
韩信作为淮阴侯留居长安期间,一次,大将陈豨被任命为代国国相兼理边境军务,来向他辞行。韩信对着陈豨痛陈自己的遭遇,极力撺掇陈豨在外谋反,自己则在长安城里做内应。
陈豨有感而去,后来果然反了。韩信也和家臣谋划,竟然要释放牢里的罪犯,袭击宫中的吕后和太子。可惜事情还是败露了,吕后请萧何出面,把韩信骗进宫来,直接处决。这才有了长乐宫中,韩信的仰天长叹。而萧何,这位韩信曾经的贵人和大恩主,也在身不由己之间,一手将他推进了死亡的陷阱。
这就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以韩信的眼光和阅历,他为什么非要逆势而动,自己作死?或者换句话说,韩信身上到底有什么缺陷,让他猪油蒙了心,最终害死了自己?
还是那句话,咱们反复在讲,贵族是韩信的身份标签,封王拜将是韩信的终身职业规划。
不幸的是,韩信生在了一个贵族阶层土崩瓦解,草根平民快速崛起的时代。作为贵族阶层,有个典型的心理特征,往好了说,是自尊心和荣誉感超强,往坏了说,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玻璃心。封王拜将,就是韩信那颗玻璃心的痛点,是最终害死了他的阿克琉斯之踵。
现代职场上,我们身边从不乏这种人。正常状态下,工作能力很强,接人待物也有礼有度,情智双高,一如战场上挥斥方遒,职场上平步青云的韩信。然而这种人总有一块心理短板,痛点非常敏感,一旦遭遇批评或者挫折,打破了心理预期,他们马上就像换了个人一样,或悲戚、或暴走,甚至失去理智,人品倒退回巨婴状态,成为部门或公司的气氛破坏者,也严重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
韩信拜将
就拿韩信来说,他有确定的职业规划和坚定的职业预期,审时度势之间,下能忍胯下之辱,上能抵御君临天下的诱惑,这是韩信的“正常状态”。但是,他那封王拜将的玻璃心,却一触即碎,毫无弹性。当初一不如意,就一次次从项羽、刘邦那里出走,若没有萧何,一代名将的职业生涯也就这么废掉了。后来被诬陷谋反,楚王的位子受到威胁,他第一反应就是“欲发兵反”,失去王爵降为淮阴侯,他蛰伏了五年仍不甘心,还要挑动陈豨造反,甚至已经失去了理智,谋划政变杀死吕后和太子。
为啥说是失去了理智呢?因为其实稍稍清醒一下就明白,即使政变得手,以当时的人心向背和朝野力量对比,他韩信也做不了皇帝封不了王,只会死得更惨。
反观韩信的大老板刘邦,就是一个“大心脏”的人,郦食其初次见面,就像教训学生一样当众教训他;张良在他人生低谷时(贬封汉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回归故国;韩信在他的危难时刻,不施援手反而上赶着要封王……刘邦都耐受住了,而且再见面还像没事人一样,继续愉快地玩耍。
当年这些布衣草莽,能把贵族阶层打得粉碎,开创出一个新时代,绝不是偶然的。
因此,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才说:
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
但是在他们才能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
所谓“钝感力”,是这位渡边君的原创,它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钝感力”的字面意义,就是迟钝的力量,但与单纯的迟钝不同,它更是一种对于困境的耐力,对于变局的弹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也有学者指出,“钝感力”不是智商,也非情商,而更像是一种“逆商”(AQ),即面对逆境和挫折的能力。韩信的悲剧,就在于尽管情智双高,但是“逆商”太差。
现代职场节奏快,竞争激烈,所谓的KPI或者OKR,无孔不入,一颗太过敏感的玻璃心更容易受挫,尤其对个人成长不利,倒不如多一些钝感,就如360的周鸿祎所言:“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迟钝点,让自己的心变得粗糙点,能够承受各种锻炼和痛苦。”
渡边淳一就有一段亲身经历。
日本社会等级森严,即使是在医院的手术室里,主刀教授对于助手的批评甚至训斥,都是家常便饭。渡边当年学医时,作为排名靠后的助手,亲眼所见,主刀教授对他的第一助手S医生,当众训斥是最多最狠的,毫不因为S君排位高而留情面,但S君却满不在乎,只用两个字来回应:“是,是”,一边配合操作,一边在近距离观察掌握手术的要点。
术后,S君更是谈笑风生,说起刚结束的工作,仿佛从未有什么不愉快。你可以说他迟钝或是“厚脸皮”,但后来S君成为医疗部最出色的外科医生,尔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医院院长。
人在职场,有时身不由己,与其抱着一颗玻璃心,徒增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倒不如多一些“钝感力”,历经风雨,笑傲江湖。正如苏轼的《定风波》所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将此一句,聊以自勉,也遥祭那位两千年前的“兵仙”韩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