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大纲
历史
子领域(英语:Subfields of psychology)
心理学基础(英语:Basic science (psychology))
异常心理学
行为遗传学
生物心理学
心理药物学
认知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英语:Differenti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演化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数学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正面心理学
定量心理学(英语:Quantitative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应用行为分析
心理语言学
临床心理学
社区心理学
消费行为
咨商心理学
批判社区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人因工程学
法庭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本体解释学(英语:Ontological hermeneutics)
法庭心理学
经济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英语:Military psychology)
音乐心理学
职业健康心理学(英语: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政治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英语:School psychology)
运动心理学
交通心理学
心理学列表(英语:Category:Psychology lists)
心理学学科列表(英语:List of psychology disciplines)
心理学组织列表(英语:List of psychology organizations)
心理学家列表
心理治疗列表(英语:List of psychotherapies)
心理学词汇表
心理学重要著作列表(英语:List of important publication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研究方法列表
心理学学派列表
心理学的时间表
心理学文章索引
心理学主题
神经科学主题
医学主题
社会主题查论编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7年6月11日)请协助改善这篇条目,更进一步的信息可能会在讨论页或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扩充条目后将此模板移除。
心理学认为,外向性与内向性是人类性格上的两种特质。性格外向者的精力来源为外在世界──如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不同的场合和事物。他们是精力的挥霍者。长时间置身事外、沉思、独处,或是只与另一个人待在一起,难以使他们感觉兴奋。性格内向者最显著的特征是他们精力的来源:他们从自己的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中获得精力,并善于保存精力,但也容易受到外在世界的刺激影响,并产生更“刺激太多”的不适感──这种感觉好比是热锅上的蚂蚁,抑或迟钝麻木。[1]
内向与外向并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一个连续体,多数人都介于非常外向与非常内向之间,兼具两边的一些特质,不是完全外向或完全内向的。简单地将一个人归类于“外向”或“内向”,往往忽略了多数人的身上同时各自具备一些外/内向特质的事实。
外向性[编辑]
外向一般热衷于人际交往,他们热情、爱说话、充满自信、喜欢交友。他们在社交聚会中感到快乐,比如宴会、社区活动、公众示威等。表演、教学、指挥、管理、经纪人是较多外向者的领域。外向的人大都愿意与他人共处而非独处。
外向者在其他人面前精力充沛,而在独处时变得平淡或感到无聊。外向者倾向于说话的同时思考。外向者更愿意与别人交谈而非独自思考。
内向性[编辑]
内向者一般是安静低调、深思熟虑的,他们习惯专注于一件事情。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动和偶然的亲密朋友聚会外,他们其余时间都是独处的。[2]他们在一些宁静的活动中会感到自在,比如阅读、写作、绘画、看电影、听音乐、发明、设计、编程、玩电脑等等。
典型内向的人大多享受独处而非与他人共处,但是他们也愿意与亲密的朋友交往。内向者倾向于在说话前先思考,比起与别人交谈,内向者更愿意独自思考。但有部分内向者也乐意同他人接触、交往。尽管他们愿意同人交谈并建立人际关系,但仍然着重个人的私人空间。因此他们只适量地谈及自己的事情,但乐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且可以表现得相当健谈。然而,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1]
误解[编辑]
外向者常被认为比内向者更有领导才能。不过,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研究发现,内向的领袖比外向的领袖表现更好。[3]
虽然很多人以为外向和内向的人各自适合从事不同职业,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显示最好的推销员处于外向和内向的中间,因为推销需要聆听与说话并重。同样,作家可以是外向者,教师可以是内向者。[4]
好处[编辑]
进化史上,由于外向的人倾向于更加快乐,有更多有性生殖的机会,被认为更有益。但外向的人接触他人更多,因此获得传染疾病的机会也更大。内向者倾向于追求平静,对其配偶的专一性,较少的追求外在刺激,使其得到更为良好与稳定的生活环境,而其平均寿命也更为长久。[5]
参考资料[编辑]
^ 1.0 1.1 玛蒂. 兰妮. 內向心理學. 漫游者文化. 2011-07. ISBN 9789865956110 (中文).
^ 陈李绸. 內向. 教育百科. 台湾: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00年12月 [202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5) (中文(繁体)).
^ Analyzing Effective Leaders: Why Extraverts Are Not Always the Most Successful Bosses.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0-11-23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5) (美国英语).
^ Sophia Dembling. The Best Job for Introverts Is No Job (In Particular). Psychology Today. 2013-09-07 [2017-07-03] (英语).
^ Schaller, Mark. The behavioural immune system and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socialit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B. 31 October 2011, 366 (1583): 3418–3426. doi:10.1098/rstb.2011.0029.
查论编五大性格特质
经验开放性
尽责性
外向性与内向性
亲和性
神经质其他人格特征样式
查论编卡尔·荣格理论
分析心理学
认知功能(英语:Jungian cognitive functions)
宗教阐释(英语:Jungia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人格类型
共时性
神经症理论(英语:Jung's theory of neurosis)
概念心理
阿尼玛斯
集体无意识
情结
恋父情结
内在小孩(英语:Inner child)
个人无意识
人格面具
自性
心理阴影
荣格原型
阿波罗(英语:Apollo archetype)
捣蛋鬼
智慧老人和智慧老妇(英语:Wise Old Man and Wise Old Woman)
受伤的医者(英语:Wounded healer)
其他
积极意象(英语:Active imagination)
对立转化原理(英语:Enantiodromia)
外向性与内向性
个性化
神秘参与(英语:Participation mystique)
著作与出版品(英语:Carl Jung publications)早期
无意识心理学(英语: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1912)
心理类型(1921)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英语: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1933)
晚期
心理学与炼金术(英语:Psychology and Alchemy)(1944)
爱翁:自性现象学之研究(英语:Aion: Researches into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elf)(1951)
答约伯(英语:Answer to Job)(1954)
神秘合体(英语:Mysterium Coniunctionis)(1956)
死后出版
回忆、梦、思考(1961)
人及其象征(1964)
红书(英语:The Red Book (Jung))(2009)
向死者的七次布道(英语:Seven Sermons to the Dead)(1916)
黑书(英语:Black Books (Jung))(2020)
荣格作品集(英语: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精神病学研究 (1970)
实验研究 (1973)
精神病的心理发生 (1960)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1961)
转化的象征(英语:Symbols of Transformation) (1967, 对《无意识心理学》的修订版, 1912) .
心理类型 (1971)
分析心理学的两篇论文(英语: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1967)
心灵的结构与动力学 (1969)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1969)
爱翁:自性现象学之研究 (1969)
过渡时期的文明 (1970)
心理学与宗教:西方和东方 (1970)
心理学与炼金术(英语:Psychology and Alchemy) (1968)
炼金术研究(英语:Alchemical Studies) (1968)
{神秘合体 (1970)
人类、艺术与文学的灵魂 (1966)
心理治疗实践 (1966)
人格发展 (1954)
象征生活 (1977)
总参考书目 (1990)
总索引 (1979)
相关人物女性崇拜者(英语:Jungfrauen)
玛丽-路易丝·弗兰丝
芭芭拉·汉娜(英语:Barbara Hannah)
约兰达·雅各比(英语:Jolande Jacobi)
阿尼拉·杰菲(英语:Aniela Jaffé)
艾玛·荣格
托尼·沃尔夫(英语:Toni Wolff)
同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沃尔夫冈·泡利
莎宾娜·史碧尔埃
维克多.怀特(英语:Victor White (priest))
尉礼贤
追随者
约瑟夫·坎伯
詹姆斯•希尔曼(英语:James Hillman)
埃利希·诺伊曼(英语:Erich Neumann (psychologist))
劳伦斯·凡·德·普司特(英语:Laurens van der Post)
索努·沙姆达萨尼(英语:Sonu Shamdasani)
琼·辛格(英语:June Singer)
安东尼·史蒂文斯(英语:Anthony Stevens (Jungian analyst))
组织
波林根基金会(英语:Bollingen Foundation)
苏黎世荣格学院(英语:C. G. Jung Institute in Zürich)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英语: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nalytical Psychology)
国际荣格研究学会(英语: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Jungian Studies)
菲利蒙基金会(英语:Philemon Foundation)
流行文化
危险方法(英语:A Dangerous Method)
共时性 (专辑(英语:Synchronicity (The Police album))
第一首(英语:Synchronicity I)
第二首)(英语:Synchronicity II)
影子人(英语:Shadow Man (song))
我美丽的守护天使(英语:The Soul Keeper)
女神异闻录系列
灵魂奇遇记
其他
原型文学批评(英语:Archetypal literary criticism)
原型教育学(英语:Archetypal pedagogy)
波林根奖(英语:Bollingen Prize)
波林根塔楼(英语:Bollingen Tower)
伯格霍茨里医院(英语:Burghölzli)
爱诺思(英语:Eranos)
易经
太乙金华宗旨
查论编各种情绪(各种情绪的分类与比较(英语:Contrasting and categorization of emotions))情绪
钦佩(英语:Admiration)
爱意
恐惧
急躁(英语:Psychomotor agitation)
疼痛
滑稽
愤怒
精神痛苦(英语:Anguish)
烦恼
焦虑
冷漠
警醒(英语:Arousal)
人际吸引
敬畏
无聊
冷静
同情
轻蔑(英语:Contempt)
满足
失败主义
抑郁
绝望
欲望
失望
厌恶
狂喜
尴尬
同理心
注意
热心
羡慕
欣快
兴奋
挫折
感恩
丧恸
内疚
幸福
快乐
仇恨
思乡病
希望
恐怖(英语:Horror and terror)
敌意
羞辱
歇斯底里
迷恋
不安(英语:Emotional security)
侮辱
兴趣
敏感
妒忌
孤立(英语:isolation (psychology))
孤独
森林里的孤独
城市里的孤独
爱
情欲
忧郁
物哀
忽视(英语:Neglect)
怀旧
恐慌
闭门恐慌
激情
可惜(英语:Pity)
愉快
撒娇
骄傲
傲慢
暴怒(英语:Rage (emotion))
后悔
排挤
悔恨(英语:Remorse)
不满(英语:Resentment)
报复
悲伤
萨乌达德
幸灾乐祸
怀念(英语:Sehnsucht)
感伤(英语:Sentimentality)
羞耻
害羞
忧伤(英语:Sorrow (emotion))
恼怒(英语:Spite (sentiment))
压力
慢性压力(英语:Chronic stress)
学业压力
急性压力反应
痛苦
惊讶
好奇
担心
世界观
存在主义
犬儒主义
失败主义
虚无主义
乐观主义
悲观主义
自闭
麻木、无感(英语:Weltschmerz)
宿命论
形而上学
社会正义
隐居
厌世
查论编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英语: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F 290–319)神经性或症状性精神障碍失智症
轻度认知障碍(英语: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阿兹海默症
血管性失智症
皮克氏病
克雅二氏病
亨丁顿舞蹈症
帕金森氏病
爱滋病痴呆综合征(英语:AIDS dementia complex)
额颞叶失智症
日落综合征
逃逸型失智症(英语:Wandering (dementia))
自闭症光谱
自闭症
亚斯伯格症候群
学者症候群
待分类的广泛性发展障碍
高功能自闭症
其他
谵妄
脑震荡症候群
器质性脑病综合征(英语:Organic brain syndrome)
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障碍
药物中毒(英语:Substance intoxication)/药物过量
生理依赖
物质依赖
反弹效应
药物戒断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症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分裂型障碍
持续性妄想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诱发性妄想障碍
分裂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
狂躁
双相障碍
I型(英语:Bipolar I disorder)
II型(英语:Bipolar II disorder)
环性心境障碍
Bipolar NOS(英语:Bipolar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抑郁性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
心境恶劣障碍
季节性情绪失调
非典型抑郁障碍
忧郁型抑郁障碍
神经性、压力相关身心性疾病焦虑症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
社交焦虑
社交恐惧症
恐见人症(英语:Anthropophobia)
特殊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
蜘蛛恐惧症
其他
恐慌症
恐慌发作
广泛性焦虑症
强迫症
压力
急性应激反应(英语:Acute stress reaction)
创伤后压力症
适应障碍症
适应障碍症伴随忧郁情绪
身心性疾病
体化症(英语:Somatization disorder)
身体畸形恐惧症
疑病症
疾病恐惧症(英语:Nosophobia)
达科斯塔综合症
心理性疼痛(英语:Psychogenic pain)
转化障碍
甘塞尔症候群(英语:Ganser syndrome)
咽球症
神经衰弱
集体歇斯底里
解离性障碍
解离性身份疾患
分离性遗忘症
解离性漫游症(英语:Fugue state)
人格解体障碍
生理/物理性行为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暴食症
反刍综合症
NOS(英语:Eating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嗜睡症
失眠
异睡症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英语: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夜惊
恶梦
性功能障碍
性欲
性欲低下症
性欲亢进
性刺激
女性性功能障碍
勃起功能障碍
性高潮
性高潮障碍
迟泄
早发性射精
Sexual anhedonia(英语:Sexual anhedonia)
疼痛
阴道痉挛
性交疼痛
产后(英语:Psychiatric disorders of childbirth)
产后抑郁症
产后综合征
成人人格及行为障碍具体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他未特指人格障碍
自恋型等
习惯及冲动障碍
病理性赌博
病理性纵火
病理性窃盗
性偏好障碍
窥视症
暴露癖
施虐受虐癖
恋物障碍
恋童障碍
性发育、取向相关障碍
性成熟障碍
自我矛盾的性取向
性关系障碍
其它
拔毛障碍
身体集中重复行为(英语: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
人为疾患
孟乔森综合征
性别不安
幼年时期引发的人格及行为障碍(英语:Mental disorders diagnosed in childhood)智能障碍
X染色体连锁精神发育迟滞
鲁扬综合征
心理发展(发展障碍(英语: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特殊性发育障碍
广泛性发展障碍
自闭症光谱
情绪及行为障碍(英语: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品行障碍
ODD
情绪及行为障碍(英语: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分离焦虑症
社会功能
选择性缄默症
反应性童年依恋障碍
DAD(英语:Disinhibited attachment disorder)
抽动障碍
妥瑞症
发音问题
口吃
语言错乱(英语:Cluttering)
刻板运动障碍(英语:Movement disorder)
刻板性运动障碍(英语: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
症状及未分类疾病
紧张性抑郁障碍
假性怀孕
间歇性暴怒症
心理动作性激躁(英语:Psychomotor agitation)
重复言动(英语:Stereotypy)
心因性非癫痫发作(英语: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
克鲁尔-布西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