頔塘跃马
【明】俞 睦
当年于頔刺湖州,曾筑长堤捍逆流。
两岸晓风杨柳绿,王孙得意驰骅骝。
頔塘及其故道
頔塘最早称“荻塘”、又名“东塘”、“运河”。頔塘是西晋吴兴太守殷康组织修建,目的是为了疏通水运路线,灌溉周边农田。頔塘周围生长了很多芦荻,因此而得名“荻塘”。唐贞元年间,湖州刺史于頔动员民工大规模修筑“荻塘”,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品德和事迹,把“荻”改为“頔”,因此叫“頔塘”。
頔塘由湖州东门二里桥向东迤逦、至南浔古镇,东达江苏平望莺脰湖,与中国大运河汇合,流入黄浦江。湖州境内全长33千米,河宽80-100米。塘的两侧荡漾如列星,阡陌交错,桑树遍布河岸两侧,周边鱼米蚕丝产量非常高,是湖州与嘉兴、苏州、上海等地水路交通的主要港道,其运力运量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前列,在中国有“小莱茵河”之称。頔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頔塘及其故道俯瞰
頔塘是太湖流域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距今已有 1700 多年历史。自开凿起至今,历经各朝各代的整修与拓浚,始终发挥水利设施和航运通道的功能,对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史、航运史和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江南运河南浔段则是頔塘全段河道中唯一未经大规模拓宽,仍保留清代至民国时期原貌的运河河道。
分水墩文昌阁与北岸极乐寺旧影
航运繁忙的运河西线—頔塘
“苏湖熟,天下足”,使頔塘沿岸的湖州地区成了漕粮的重要输出之地,而頔塘则成了漕粮、贡赋输出的重要水上大动脉。为保证漕粮的顺利运输,湖州历代官府不遗余力对頔塘进行维护及相应配套设施的管理。頔塘将湖州地区的赋税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或主要集散地,保证了朝廷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求,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浔十字码头
頔塘作为大运河支线,为周边市镇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运输通道,发展形成了基于頔塘运河的独特十字港水系。2014 年 6 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 33 处遗产区之一的辑里湖丝,先后在伦敦世博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因而声名远扬。
南浔镇位于頔塘东端,是頔塘上最知名的大运河古镇,頔塘的运输功能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的产生和南浔古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往今来,南浔古镇一直是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著名散文家徐迟曾在《水晶晶的家乡》一文中写道:“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太空,水晶晶的日月……”他用66个水晶晶阐述了水与家乡南浔的关系。
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
頔塘两岸优质水培育的辑里湖丝获金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