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门塔的建筑年代有创建于“武定二年(544年)”、“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大业七年(611年)”等几种说法。”温兆金表示,塔内中心柱或中心柱型石窟创建于“武定二年(544年)”,杨显叔“仰为亡考忌十四日敬造石像四驱,令亡考生常值佛”,这是佛教信徒顺理成章的佛事活动,比较好理解,“《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庆舍利感应表》记载:‘仁寿二年(602年)正月二十三日。复分布五十三州建立灵塔……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合国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函。’从‘正月二十三日’至‘四月八日’,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四门塔这样的大型建筑而且工艺如此复杂,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只有一种可能:神通寺仁寿二年(602年)置塔,是借助武定二年(544年) 创建的塔内中心柱或中心柱型石窟完成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四门塔石拱板上“大业七年造”就不难理解了,“武定二年(544年)”创建四门塔内中心柱或中心柱型石窟,仁寿二年(602年)“四月八日午时”,四门塔内中心柱或中心柱型石窟内放入神尼舍利石函,遂改为神尼舍利塔,九年后为保护神尼舍利塔,“大业七年(611年)”创建神尼舍利塔外的石头房子——即今天的四门塔,同灵岩寺慧崇塔一样,属墓塔形制。
岱庙墓塔实为隋文帝仁寿舍利塔
若以灵岩寺唐天宝慧崇塔和济南四门塔为参照系,岱庙墓塔的形制不属于墓塔,应属于舍利塔的范畴。
温兆金认为,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泰山地区最早的舍利塔为泰山岱岳寺隋文帝杨坚仁寿元年间(601年)泰山岱岳寺“仁寿置塔”。据唐总章元年(668年)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引隋王邵撰《舍利感应记》记载:“隋室受命乃兴复之皇帝每以神尼为言云(隋文帝杨坚自小生养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般若寺,被神尼智仙养大,这使他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兴由佛。故于天下舍利塔内。各作神尼之像焉。皇帝皇后于京师法界尼寺。造连基浮图(佛塔)以报旧愿。其下安置舍利。……皇帝以仁寿元年(601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寿宫之仁寿殿。本降生之日(隋文帝生日)也。岁岁于此日深心永念修营福善。追报父母之恩。故延诸大德沙门与论至道。将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静三十处。各起舍利塔。……三十州同克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诸沙门等各以舍利奉送诸州。……泰州(今泰安市)岱岳寺立塔。夜振鼓声。(泰山岱庙)三重门自开。有骑从庙出迎。光瑞非一。”
又据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八》记载:“释慧重。姓郭。雍州人。……仁寿置塔。敕召送舍利于泰山之岱岳寺。初至放光。乃至入塔相续流照。岳上(泰山上)白气三道下流。至于基所(舍利塔)。岳神庙(泰山岱庙)门无故自开。如是者三。识者以为神灵归敬故也。”由此可见,泰山岱岳寺应位于泰山脚下与岱庙之间的某处。
温兆金认为,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今泰山老君堂在两汉之际至北齐禁道为泰山王母庐,北齐禁道后改称泰山岱岳寺,唐显庆六年(661年)之后又改称岱岳观,周圣历元年(698年)岱岳观“敬造等身老君(老子)像”,明清之际俗称泰山老君堂,一直延续至今,泰山老君堂的前身即泰山岱岳寺。
关于泰山岱岳寺“仁寿置塔”,《法苑珠林·卷第十九·感应缘(略引十验)》还记载:“晋沙门梁法相。河东人也。常独山居精苦为业。鸟兽集其左右。驯若家兽。太山祠(祭祀)大石函(当为岱岳寺舍利塔)以盛财宝。相(梁法相)时山行宿于其庙(当为岱岳寺)。见一人玄衣武冠令相(梁法相)开函。言终不见。其函石盖重过千钧。相试提之飘然而开。于是取其财宝以施贫民。后渡江南住越城寺。”
据仁寿二年(602年)“四月八日午时”,济南四门塔内中心柱或中心柱型石窟内放入神尼舍利石函,遂改为神尼舍利塔推断,岱岳寺仁寿舍利塔也应为有一定空间可存放“神尼舍利”的大石塔,由于佛教徒弘法的需要,“晋沙门”其时代并不一定是实指。上文“太山祠(祭祀)大石函”当为泰山岱岳寺仁寿舍利塔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岱岳寺仁寿舍利塔的最后去处,由于史料中未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今泰安周边地区唯有泰山岱岳寺“仁寿置塔”一处;再从岱庙墓塔(舍利塔)的建筑体量和雕刻艺术来看,非皇家遗物莫属。由此可见,岱庙墓塔(舍利塔)应当是泰山岱岳寺“仁寿置塔”,距今1417年。
文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张中乾 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 温兆金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泰山工作室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